京ICP备2023000331号-28 投诉举报:315 541 185@qq.com
十堰本地,人们往往将那些性情爽快、精明能干的人称为“嘹亮人儿”。在房县,就有这样一群“嘹亮人儿”,他们奔走在村庄院落、活跃在线上线下,调解群众之间各类矛盾纠纷,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近年来,房县组建以乡贤、退休政法干部、县乡村三级干部为主的“嘹亮人儿”队伍,建立由“县级‘嘹亮人’调解中心——乡镇‘嘹亮人儿’调解工作站——村(社区)‘嘹亮人儿’工作室——网格员‘嘹亮人儿’工作点”组成的四级网络矛盾联合调处格局,用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,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。
乡贤“嘹亮人儿”就地释心结
(资料图片)
“这广告牌不能装在我家门口,影响我家光线!”“我们只是做事,不同意找我们老板……”5月27日午后,房县红塔镇双溪村村民刘某家门口响起争执声。
附近村民闻声赶来,只见刘某与两位施工人员正僵持不下。原来,施工人员按照老板王某安排,准备在路边安装宣传牌,位置正好在刘某家门口,引起刘某不满,进而阻止施工,双方吵得“脸红脖子粗”。
围观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,让现场局势瞬间升温。“大伙静一静,这么争也不是办法,要不去村委会社会治理中心‘嘹亮人儿’调解工作室处理。”双溪村聘请的乡贤“嘹亮人儿”张开杰赶紧站出来“降温”。
在张开杰的带领下,纠纷当事人和围观村民来到村委会进行协商调解。最终,双方达成共识:让施工人员在刘某房子侧墙安装宣传牌,既美观,也不遮挡光线。“多亏了‘嘹亮人儿’,事情一下就圆满解决了。”王某说。
在房县,像张开杰这样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乡贤“嘹亮人儿”达1200余人。他们身处群众当中,熟悉基层情况,在调解矛盾纠纷时,明白哪把“钥匙”开哪把“锁”。如今,各村“嘹亮人儿”调解工作室,已成为畅通民情的重要通道,邻里之间有矛盾、急难愁盼问题想解决,村民们都会来到工作室找“嘹亮人儿”,一些棘手矛盾问题得以迅速化解,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政法“嘹亮人儿”集中化矛盾
6月10日,记者走进房县化龙堰镇“嘹亮人儿”调解工作站,一场调解会正在进行。化龙堰镇司法所原所长孟保华作为调解人,引用“黄香温席”的孝老故事,劝解村民邢老汉的儿媳们孝敬老人。主持调解会的,则是邢老汉家族里的乡贤邢伟道。
在孟保华和邢伟道的耐心劝说下,邢老汉的儿媳们对自己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,并签订赡养责任书,每月给父亲1000元生活费,由邢伟道监督执行,保证老人能够安度晚年。
像这样让退休政法干部和乡贤主导调解群众纠纷的情景,在该县各乡镇“嘹亮人儿”调解工作站经常出现。
据了解,房县在20个乡镇设立“嘹亮人儿”调解工作站,从退休老法官、老检察官、老警官、老司法干部、老综治干部中选聘“嘹亮人儿”,开展坐班调解和进村预约集中调解,同时对村(社区)“嘹亮人儿”进行指导培训。“嘹亮人儿”报酬由固定工资和调解成功计件奖励两部分组成,工作考核按照群众测评与乡村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实行动态管理,确保“嘹亮人儿”多办“嘹亮事”。
干部“云接访”线上解纠纷
“十分感谢县领导的远程调解,我们两家各让一米,既保证街道畅通,又让两家光线不受影响。”日前,经过“县乡村三级干部视频联动接访”,困扰房县九道乡瓦房坪村刘、胡两家6年的矛盾终于得到化解。
在门古寺镇马家河村,村民严某因羊肚菌保险纠纷,要求见县领导。房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邓紫微通过视频与村民和镇村干部沟通、了解情况后,与联合接访的县农业农村局、保险公司负责人当面会商,现场提出解决方案,避免信访群众来回奔波。
近年来,房县着力建强县、乡、村社会治理中心(工作室),依托互联网建立视频接访室,搭建县、乡、村三级视频联动接访平台,群众反映问题不必跑到县城或乡镇,在村里就能通过视频联动接访平台向县乡干部反映诉求。
为便于化解群众信访问题,2022年3月,房县整合综治、12345便民服务热线、公共法律服务等17个部门入驻视频联动接访平台,集中力量为上访群众提供信访调处、仲裁、诉讼、法律援助、困难帮扶、司法救助、心理安抚等服务,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
(十堰日报记者 邓华 通讯员 代新成 党兴福)